2018-10-17 17:39:58 點擊數(shù):
媽媽不在的那九天
作者:蠻老野
說到心理學上的實驗,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個。
可是比起巴甫洛夫?qū)χ忚K流口水的狗,或者哈羅給小恒河猴找的代母,這個實驗又不那么耳熟能詳。以至于我在學習心理學10個月之后,才在施琪嘉老師的《精神分析》課程里聽聞。
我對精神分析一直有幾分不接納,覺得它既不如認知行為那樣快意恩仇,“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也不如羅杰斯的人本那樣澤被蒼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恰恰相反,弗洛伊德是分裂的,分裂到將自己沉浸其中而不舍得抽身而退,他居廟堂之高同時處江湖之遠,所以才會“戀父”、“戀母”、“俄狄浦斯情結(jié)”,甚至“生殖器閹割”、“口欲”、“肛欲”,連看見一棟高樓都是男性的陽具,這是有多晦澀陰暗。一個女生和上司相處不好,是因為這個上司身上有曾經(jīng)父親暴怒的影子,一個男生高考總是失敗,是因為他不敢超越自己的父親,這種典型的精分解釋,我無論如何不能說服自己接受。我堅定地認為這是赤裸裸的牽強附會。
只有抽著煙斗的人才會干這種事。因為他沒有安然度過口欲期,導致固著,只好用煙斗來彌補空虛的口唇。和靈魂。
如上種種之故,我在準備聽施琪嘉老師講精神分析的時候,打算顯示出上網(wǎng)絡課程的專業(yè)素養(yǎng)——準備好了手機和零食,可是很快,我放下了手機,停止了咀嚼,我拿出筆記本和筆,開始一絲不茍地記筆記,甚至倒回去重新聽、反復聽,琢磨著聽,好像林黛玉初讀西廂,“只覺滿嘴嚼香”。面對全程無尿點的網(wǎng)絡課程,不專心是一種浪廢和褻瀆。
課程里的“依戀”章節(jié),是最為觸動我的部分。其中就有“小約翰離開媽媽的九天”實驗,或者說是由攝像機全程跟拍的實況記錄。
17個月大的小約翰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和媽媽關(guān)系非常好,健康開朗,一切正常。媽媽懷了二胎,在去醫(yī)院生產(chǎn)的時候把他放到了類似托兒所的機構(gòu),爸爸每天下午會來看他,陪伴一個小時再離開。托兒所里飲食、睡眠有人照顧,孩子們可以玩玩具,也可以和要好的小朋友玩游戲。
第一天,第二天,小約翰表現(xiàn)很正常,他玩積木、拼車,吃飯睡覺都很規(guī)律,爸爸來看他的時候也很開心。
第三天,小約翰對爸爸的離開表現(xiàn)出了哭鬧,他希望爸爸不要走,或者帶他離開,但是很無奈,爸爸需要去醫(yī)院照顧生產(chǎn)的媽媽。他開始焦慮,開始發(fā)脾氣,開始知道媽媽不是短暫地離開,并且不知道媽媽是否回來。
到第五天,小約翰吃飯很少,玩具由益智類、活動類的積木、推車,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毛絨絨的熊,他把自己藏在大熊中間,獨處。對爸爸的到來和離開無動于衷。
第六天,小約翰開始吸吮手指,對飲食失去興趣,托管所的工作人員喂他牛奶,他會嘔吐。
第八天,小約翰不吃不喝,處于幾乎絕食狀態(tài)。他不再與外界交流,躺在玩具熊里吸手指,目光呆滯。
第九天,媽媽回來了。小約翰看著她,似乎不認識。當媽媽要擁抱他的時候,他尖叫著推開,然后放聲大哭。
這是一個真實的記錄。因為真實,攝像頭在天真無邪的孩子和玩具之間竟呈現(xiàn)出冰冷的殘酷,巨大的絕望情愫彌漫于心,令人艱于視聽,胸口堵塞,不能呼吸。17個月大的孩子,在離開母親之后,處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由完全陌生的人員照顧,從健康開朗,轉(zhuǎn)變?yōu)閮?nèi)向孤僻,甚至恐懼,絕食,只需要短短的九天時間。這九天里,他經(jīng)歷了多大的絕望?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無底深淵?
依戀關(guān)系,是如此重要。孩子安全基地的建設,是如此重要。
安全基地,是指寶寶重要的照顧者,一般是母親,也可能是外婆、奶奶、甚至阿姨,家庭里面,依戀關(guān)系越多越好,孩子的安全感會更強。而這些依戀關(guān)系,是有等級和順序的,就好像媽媽不在,就要爸爸抱了,爸爸不在,阿姨也能哄住了。
嬰兒的依戀階段,是從出生就開始的,但這個時候的依戀是“回避型”的。從出生到一個月的寶寶,整天都是呼呼大睡,按照精神分析的說法,因為寶寶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否安全,也許安全,也許危險,因為不確定,那我先回避了再說。那就閉上眼睛吧。
2-6個月的寶寶,和媽媽處于共生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10個月,重要時期來臨,這個階段,是“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重要時期。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愉快情緒多,和大人互動很好,容易安撫,愿意探索新的事物和環(huán)境。
施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兩個寶寶在玩玩具,面對媽媽的離開,一個寶寶放聲大哭,另外一個看了一眼,繼續(xù)乖乖地玩,這兩個寶寶,誰是有問題的?答案是,乖乖玩耍的寶寶,“最重要的人離開了,寶寶居然無動于衷,這還沒有問題?”
放聲大哭的寶寶,屬于安全型依戀,有著正常的情緒反應,同時她很容易安撫好,被爸爸媽媽抱著時,安靜,穩(wěn)當。
而繼續(xù)乖乖玩玩具的寶寶,屬于回避型依戀,對生命中重要人物的離開和到來都表現(xiàn)冷漠,對物品的興趣會大于人。而這樣的孩子,成長以后對物品的興趣,比如麻將,絲襪,毒品,寵物,電子游戲……會多過對人的興趣,而且容易沉溺其中。因為依戀存在于潛意識,一旦形成,伴隨終身。
小約翰的實驗是一個令人傷悲的實驗,但由此呈現(xiàn)的依戀關(guān)系應當讓我們深思。孩子一旦從你的懷抱里放下地,就再也抱不回來,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是無法回頭的,不能像聽網(wǎng)絡課程一樣,重頭聽、反復聽、暫停片刻待我思索一番,所以,愿每一個媽媽都能拿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來學一點帶有生活氣息的心理學,了解孩子在各個生命階段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才能做到正確的陪伴與善待孩子。呵護小生命,珍惜孩子每一刻的成長時光,才能讓孩子的生命在你的陪伴中如鮮花綻放,帶著滿滿的安全感與自信、健康、茁壯向陽生長。
作者:蠻老野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82e94d13a52c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都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出處。
我不會告訴你,這么好的課程鏈接在下方
【金玉心理】咨詢師培訓—施琪嘉精神分析臨床治療網(wǎng)絡課
【金玉心理】 《身心疾病的心理療愈》工作坊「施琪嘉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