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7 11:01:43 點擊數(shù):
2014年5月26日,金玉心理翟文洪老師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qū)大臺階講授《親子溝通“心”技巧》課程,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課后很多現(xiàn)場的聽眾流連忘返,意猶未盡,提問不斷,更有聽眾在第二天發(fā)來了聽后的課程總結(jié)原文轉(zhuǎn)載如下:
親子溝通“心”技巧講座記錄
2014/5/26 王先生
今天晚上,在深圳書城聽了一堂《親子溝通“心“技巧》的講座。講課的專家是深圳心理協(xié)會副會長翟文洪老師。
其中有幾個我個人很受益的知識點,寫下來和各位分享。
1.克林頓在高中時代,對自己的媽媽說,將來我要當米國總統(tǒng)。如果你是克林頓的媽媽,你會怎么回答?
類似的問題其實在很多專家都談過,主要是不能像傳統(tǒng)父母一樣否定批評孩子,而是要支持孩子??肆诸D媽媽的回答,水平更高一籌。她說:太好了孩子,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想當美國總統(tǒng),媽媽支持你去實現(xiàn)理想。不過后來隨著我職業(yè)的發(fā)展,我發(fā)現(xiàn)護士的職業(yè)更適合我。
這樣的回答,即肯定了孩子的夢想,告訴孩子我也一樣,同時,也很客觀地告訴了孩子,另外的職業(yè)也可以是未來的選擇。這樣就避免了孩子被自己的理想催眠,也就是非米國總統(tǒng)這樣的工作不做,如此,理想反而成為桎梏。
2.大人的需求和小孩的需求發(fā)生沖突怎么辦?
很多人的直覺回答是先滿足孩子的需求。
翟老師的答案恰好相反。看案例,比如媽媽很累了,想要坐下來休息下。孩子要媽媽帶自己去買吃的。如果媽媽委屈自己,去給孩子買吃的,那么,在去的路上,這位媽媽很可能無意識之間,因為很小的事情或者一句話,會向孩子投射、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或者借機要孩子聽話、懂事、將來學習好,因為媽媽多累啊,等等。這樣,使得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的過程中,充滿了額外的沉重負擔。這個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同時很深刻、客觀。
后來我分析,這需要加上一個條件:沒有覺察力的多數(shù)父母。假如是有覺察力的修行者或者有心理學基礎者,類似的情形就不太會發(fā)生。
3.表揚肯定孩子,是同性父母做較好,還是異性父母較好? 答案是同性父母較好。
異性父母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諸如會使孩子出現(xiàn)心理越位。
例如,假如孩子(女)做了一頓飯,父親的表揚如下,孩子你做的飯?zhí)贸粤?,比你媽媽強太多了。如此下去,孩子就會在父母孩子的鐵三角關系中,在心理上逐漸取代媽媽的位置,這一方面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恰當?shù)淖院栏?,同時也會讓孩子陷入家庭關系的混亂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發(fā)展都不利。
正確的表揚方式是:孩子,你做的飯真好吃,都快趕上你媽媽了。讓孩子知道,在父親的心目中,母親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4.在孩子幼年,孩子常常犯一些重復的低級錯誤。這和孩子大腦發(fā)育、認知能力發(fā)展息息相關,不能用“事不過三”、“不懂事”來約束和要求孩子。
老師舉得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小孩子小時候,和大人捉迷藏是何等的可愛:他(她)把眼睛一蒙,把屁股一掘,就說“我藏好了”。大人此時多半會感覺幸福到暈,因為孩子的天真太可愛迷人了。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對于犯錯誤,也是如此。他(她)的認知水平,并沒有發(fā)展到一個大人期望的“不貳過”的程度。
5.很多孩子的人生第一次嚴重的挫敗感,就是1歲前,最喜歡吃手,而被好心的講衛(wèi)生的大人給阻止了。那是孩子探索世界、接納自我的失敗。那個階段的孩子,都是用嘴來探索世界的。
以上,是我個人感覺很有啟發(fā)的幾個點。
另外,演講老師的演講非常成功,觀眾都很安靜的在聽,和之前參加的書城的講座不太一樣。
希望這些分享對各位亦有所助益!
學員學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