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可以是個“化妝的祝福”
心理學(xué)界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造成現(xiàn)代夫妻離婚的首要因素是“長期習(xí)慣性地避免沖突”。事實上,沖突對婚姻而言,可以是個“化妝的祝福”,只要處理得當(dāng),它可以為婚姻注入生命力,成為通往親密的康莊大道。
沖突是婚姻的一部分,是雙方深入互相了解的重要契機。因為,沖突常發(fā)生在夫妻一方或雙方真正在乎的事上。沖突之際,正是雙方真情流露之時,若不懂得善用這些溝通的良機,許多夫妻的關(guān)系就由新婚蜜月時的“相敬如賓”演變成婚后的“相見如冰”。關(guān)系如果到這個地步,就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醫(yī)治。
然而,如果夫妻雙方可以好好學(xué)習(xí)溝通與處理沖突的技巧,學(xué)會安撫自己的情緒,努力去了解對方的心境與感受,同時想辦法去妥協(xié),投桃報李,讓對方也能達成心愿,那么,夫妻就能把每次沖突變成更加了解和增進感情的機會,而越來越“相知”“相愛”。
關(guān)于差異與沖突的三個小測驗
沖突,很多時候是基于誤解,而誤解大多來自差異。差異的來源有很多種,包括年齡的差異、城鄉(xiāng)的差異、出生年代的差異,還有宗教信仰上的差異、個性的差異和原生家庭的差異等等。
那么,是不是差異一定會導(dǎo)致沖突呢?我想在這里給大家三個小測驗:
第一個問題:差異會導(dǎo)致沖突嗎?夫妻間差異的程度,跟他們的離婚率是不是有關(guān)系?
事實上,臨床實證資料指出,夫妻間相似與相異的程度,不能預(yù)測離婚。有些夫妻差異很大,但是依然很幸福。有些夫妻即使彼此個性非常相似,卻仍舊以離婚收場。而且很多個性不一樣的夫妻婚前會彼此吸引,但是婚后,雙方會因為一些差異而產(chǎn)生沖突。
第二個問題:是那些爭執(zhí)、吵架次數(shù)多的夫妻容易離婚呢,還是那些爭執(zhí)、吵架次數(shù)少的容易離婚?
過去30年的臨床實證資料表明,夫妻間吵架次數(shù)的多寡,也不能夠預(yù)測離婚。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快樂的夫妻跟離婚的夫妻,吵架的次數(shù)平均起來差不多,甚至連吵架的內(nèi)容都是一樣的:為金錢、子女教養(yǎng)方式、家務(wù)分配、雙方的姻親吵架,為雙方的娛樂、朋友、性關(guān)系吵架。而真正能夠預(yù)測夫妻是不是會離婚的,是夫妻間懂不懂得處理他們彼此的差異與沖突。
第三個問題:那一些快樂、幸福的夫妻,是不是他們之間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解決了?
● 約翰·戈特曼博士 Dr. John Gottman
按照約翰·戈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的實證研究,即使是非常幸福、快樂的夫妻,他們的婚姻中還有69%的問題是無解的,只是他們沒有讓這些差異成為問題,而是懂得跟這些差異和平共存,并把這些差異變成他們生活的調(diào)味料。
化沖突為機會的三個重要觀念
當(dāng)我們用你死我活的眼光來看差異的時候,它就容易演變成為沖突,但是如果我們用一個新的眼光來看差異和沖突,就會完全不一樣了。我在這里想提出三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任何關(guān)系,只要親近,就一定會有沖突。特別是在夫妻與親子關(guān)系中,因為這是人間最親的關(guān)系。夫妻間越大的沖突,通常是跟雙方越在乎的事情有關(guān)系,通常都跟我是不是被愛、是不是受到尊重有關(guān)。如果希望關(guān)系親密,就一定要借著體驗式的學(xué)習(xí),不斷操練處理沖突的技巧,學(xué)會建立安全的情境,讓兩人都能吐露真正的心聲與感受,處理雙方真正在乎的沖突,即所謂的“真我沖突”。懂得處理沖突,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彼此了解,讓親密關(guān)系更上一層樓。
第二個觀念,是基于哈佛大學(xué)一個專門針對人際沖突的研究。這個研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很少是與事實的本身有關(guān),而大部分都是與一個人對這個事實的解釋、對這個事實的角度與看法以及雙方的價值觀有關(guān)。
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被尊重。但我們是否能感受到愛與尊重,卻與雙方的文化、觀點、角度和價值觀有關(guān)。在沖突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對,是對方的觀點和態(tài)度有問題,但殊不知,我們每個人的經(jīng)驗世界都是有限的。
比如一對夫妻,有一天丈夫回來晚了,妻子就對先生說,為什么常常這么晚回來?光這句簡單的話就可能引起兩個人之間的戰(zhàn)爭。為什么呢?因為在先生看來,我沒有常常晚,一個禮拜七天里我頂多遲到一天。先生會埋怨:你為什么其他六天都不看呢?就專門看到遲到的這一天?但是對太太來講,先生遲到的那個行為真的引發(fā)了她痛苦的感受,妻子覺得丈夫回家晚這個痛的感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先生覺得他為要準(zhǔn)時回家所做的努力被漠視的感受也是很真實的。
如果我們把原生家庭也帶進來,就會更加有意味。如果妻子在過去成長的過程中有被拋棄的經(jīng)驗,爸爸媽媽說要回來,但是沒有準(zhǔn)時回來,那么將來她進入親密關(guān)系,就要加倍向她現(xiàn)在的親密伴侶討債。所以我們很多人今天在親密關(guān)系中所打的仗,多半不是現(xiàn)在的仗,而是在打過去沒有處理完的糊涂仗。
所以第二個原則其實非常重要,我把它叫做瞎子摸象或者雙贏的原則。每一個人都像瞎子那樣在摸象。即使有一千億人站在你這邊,說你才是對的,他是錯的,這對你們的關(guān)系也完全沒有幫助。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傷害。你贏了理,卻輸了情。因為到最后,對方還是不會改變,對方會改變的惟一理由是當(dāng)對方感受到你的愛。
1. 我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要別人能有持久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改變,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他要能感受到愛。
他需要有空間,有改變或不改變的自由。大多數(shù)人受到壓迫時會反彈。很多時候你放棄改變對方,對方反而慢慢改變。
· 第三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在沖突的時候,通常會以五種模式出現(xiàn)。
· 第一種處理沖突的模式是攻擊型。英文叫做Fight,或者Attack。
· 第二種是屈就、順服,英文叫做Submit。
· 第三種,英文叫做Freeze,就是凍結(jié),不知道怎么辦。像一些動物,一只兔子,被車燈照到的時候,突然僵在那個地方,不知道怎么辦。
· 第四種,叫做Flight,就是逃逸,在受到威脅或碰到危險的時候逃掉。
· 第五種方式,叫做Collaborate,雙贏,是最成熟的方式。
● 弗吉尼亞·薩提亞 Virginia Satir
我把這五種解決沖突的模式,跟我很尊敬的婚姻家庭治療大師弗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所設(shè)計的防御系統(tǒng)整合起來,薩提亞講到人碰到?jīng)_突和張力的時候,會有五種不同的應(yīng)變形態(tài),而且每種形態(tài)都有相應(yīng)的姿勢:
第一種形態(tài),就是攻擊對方,叫做Blamer,就是指控者。這種人相信先下手為強,用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
指控者的姿勢是這樣的:左手叉腰,右腳伸出來。然后,伸出右手,指向?qū)Ψ?,而且用很兇狠、惡毒的眼光看著對方。許多人受到傷害的時候,就容易用指控別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大家試試這樣站一會兒,會感覺如何呢?會不會覺得很累?因為,指控久了是很不舒服的,而且會死掉很多細胞。
第二種形態(tài),叫做Placator,討好型。這種人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討好型的姿勢是這樣的:左膝跪下來,右手伸上去,左手捧著心。最好是右手高高伸上去,然后頭低下來,再向上看。
有一種人是絕對不認錯的,碰到事情統(tǒng)統(tǒng)是別人的錯。另外一種人,碰到張力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馬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錯。”這是我們?nèi)巳菀鬃叩膬蓚€極端。
但是那個一天到晚都說“對不起!對不起!”的人,心里受傷了,他不能這樣長久積怨,到最后,總是要反彈的。
第三種形態(tài),就是Computer,僵化、凍結(jié)。這種人有一種常見的生活形態(tài):工作狂。他們壓抑自己的感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工作或者事情上,通過這樣的方式逃避感受,保護自己不受傷。
· 它也有一個特定的姿勢:身體筆直、立正。不但立正,還把頭向上看。這個姿勢是在說: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交流。跟人在一起,是非常危險、非常痛苦的。所以,我絕對不告訴你我心中的任何感受。
· 還有第四種類型,薩提亞把他叫做Irrelevant,就是說像小丑一樣。他碰到正式的問題時,馬上會開一個玩笑,避重就輕,不談?wù)降膯栴},他很懂得閃避。做這種類型的姿勢的時候,需要把兩只褲管稍微拉起來一下,然后裝瘋賣傻。
· 其實,在前面四種沖突形態(tài)的后面,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小孩。為什么有人要討好?是因為怕被傷害。為什么有人要指責(zé)?是因為怕被傷害,所以就先進攻。那個僵化的人后面也有一個受傷的小孩。他害怕跟人接觸,他寧可養(yǎng)一條狗,因為狗比較安全。而那個小丑呢,也是怕受傷,所以要用滑稽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 如果我們學(xué)會看到對方背后那個受傷的小小孩時,我們就比較能夠疼惜對方,修復(fù)關(guān)系。要知道,一個成人的內(nèi)心里面其實有好幾個部分,有成人的部分,能夠辦事情,能夠賺錢,能夠養(yǎng)家;男人里面有父親的部分,會心疼對方里面的那個小女孩;女人有母親的部分,會心疼對方里面的那個小男孩。如果夫妻都有辦法看到對方身上的那個小男孩和小女孩,女人的母性會出來,男人的父性也會出來,會想要抱抱對方,安慰對方。
為了要學(xué)會有效處理沖突,促進親密關(guān)系,讓我們都來學(xué)習(xí)最健康的沖突處理模式,即第五種類型,真誠型。
真誠型的人有成熟健康的人格,他們知道自己是誰,需要什么,也了解伴侶,知道對方需要什么。他們懂得彼此疼惜,同時想辦法帶來雙贏,就是我做自己,也允許你做自己;我了解自己的需要,也能夠幫助你滿足自己的需要。
雙贏的3個步驟,真誠地處理沖突
很多爭吵往往是雙方都只關(guān)注自己的表面立場。如果雙方能夠在意對方的感受,探索彼此的深層的心理需求,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雙贏的辦法來解決沖突。因此,我結(jié)合前人對心理學(xué)的研究,設(shè)計了一個雙贏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覺察表面立場。表面立場是丈夫要種菜,妻子想種花。
第二個步驟,探索深層需求:了解表面立場下必須被滿足的深層需求。
雙方以愛心和耐心彼此傾聽,輪流扮演記者的角色去探索,了解對方的深層心理需求。傾聽者用自己的話復(fù)述懇談?wù)叩恼Z意,直到懇談?wù)哂X得被了解:“你的意思是不是……你需要的是……這樣,我聽對了百分之幾?”然后傾聽者不斷復(fù)述,直到懇談?wù)哂X得傾聽者聽對了90%以上為止,此時就可交換懇談?wù)吲c傾聽者的角色。經(jīng)過這樣持續(xù)的、愛的對話,最后,妻子了解到丈夫想種菜,是因為來自農(nóng)家,心底深處非常想念那種跟大自然親近的感覺,而種菜正好可以讓他滿足這種愿望;丈夫也明白了妻子因從小家里臟亂,心中最夢寐以求的,就是要有美觀的家園,所以才堅持要種花。
第三個步驟,合力尋求雙贏。
1. 由談判桌對立的雙方,并肩坐到桌子的同一邊,把兩人的深層需求在桌上放成一堆,合力尋求雙贏的解決辦法??梢园聪旅娌襟E來完成:
腦力激蕩,雙方都先寫下所有可行的解決方案。
雙方各選出三個自己喜歡并且較容易達成雙贏的解決方案。
在雙方所選的方案里,共同找出一個愿意去嘗試的方案。
因為雙方都有尋求雙贏的心,最后兩人在院子里面種上菜,在外面種了非常漂亮的花,正好把菜圃遮住,也增進了家的美觀。
其實“真誠型”、雙贏沖突處理的關(guān)鍵,并非最后找到滿足雙方需求的辦法,而是因為兩人平日不斷存款,彼此有一顆疼惜對方、愿意看到對方快樂的心。我們前面說過,幸福、快樂的婚姻中還有69%的問題無解,但只要有了這樣彼此相惜的心態(tài),即使一時找不到雙贏的解決方案,兩人之間的差異與沖突也可以成為彼此了解、不斷增進關(guān)系的良機。
*本文摘自《活在愛中的秘訣》
轉(zhuǎn)載來源網(wǎng)絡(luò)